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新聞稿】民主進步黨第八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新聞稿

第八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新聞稿
2013.11.28.中國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今天(31日)下午2時召開第八次對中政策擴大會議,主題為「中國經濟轉型與台灣發展策略」,由民進黨財經策略小組召集人、新台灣國策智庫董事長吳榮義主持。吳榮義在結論時表示,會中雖未達成具體共識,但與會者多數同意,低人權、低工資、犧牲環境的「中國模式」並不足取,兩岸經貿競爭性大過於互補性,台灣產業唯有發揮自己的優勢,根留台灣、均衡布局,並以台灣主體性來思考兩岸經貿策略,才能根本解決兩岸經貿不對稱的依賴,而未來台灣的產業政策,應從制度優勢、公平、以人為本及提高就業與所得中去尋找答案。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發言人鄭文燦及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會後轉述,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陳明祺於會中表示,台灣過去20幾年來,經濟政策有三個傾斜,分別是對台商傾斜、對大企業傾斜、和對電子和地產業傾斜,這三個傾斜並沒有給台灣帶來持續的經濟發展。未來台灣應提出新的三個傾向作為台灣經濟的新方向,分別是傾向就業與工資、傾向中小企業、傾向發揮台灣優勢。台灣產業應從本身的環境與條件中,如提高生活品質及已實施的福利制度中去尋找產業商機,別花太多力氣在親中與脫中的問題上打轉。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則以「中國國有企業集團興起與對台投資的意涵」為題發表引言。劉孟俊分析,中國國企是中國以各式各樣的的政府補貼政策扶植起來,具有大型化與集團化的特性,在中國入榜世界前500大的79家企業中,即有66家屬於國企。劉孟俊說,中國國企由於同時具有政治身分,國企反而會回過頭來影響中國的決策,以至於中國國企不斷壯大。至於中國國企是否投資、併購台灣的企業?劉孟俊指出,由於台灣的經濟規模太小,國企在從事海外投資時根本看不上眼,未來中國國企如果投資台灣,多半將是政治考量。他並呼籲,不能只從兩岸關係來看兩岸,而應從台灣對區域的吸引力來看待經貿問題。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則指出,大家應正視台灣產業所面臨的中國壓力,兩岸產業具有競爭性與替代性,且競爭大過於互補。他以「四大慘業」DRAM、面板、太陽能、及LED為例,指這些台灣政府過去大力扶植的產業,除了DRAM之外,在中國大規模的扶植補貼與極度擴廠造成的殺戮下,目前虧損十分嚴重。謝金河說,自從兩岸簽署ECFA之後,兩岸關係雖然變好,但台灣經濟卻沒有變好,中國和台灣發展經貿關係的目的之一,在取得台灣技術及弱化台灣,台灣企業不應再奢想中國會對台灣「讓利」。

謝金河表示,目前台灣發展良好或在世界上具競爭優勢的企業,都是根留台灣或在世界上均衡布局的企業,如大立光電從未到中國投資,台積電在中國的產能也只佔2%。謝金河說,如果台灣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國家,未來在和對岸簽署協議時,遇到問題就很容易妥協、轉彎,則台灣未來會很慘。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則以「台灣經濟戰略在思考」為題發表引言,林向愷表示,民進黨應以台灣的主體性來思考兩岸經貿策略,而未來台灣的產業政策,則必須同時兼顧國安、及提高就業與所得之需求。林向愷指出,台灣應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破除「去製造業迷思」,產業應有做「唯一」而不是「第一」這種大量生產策略。

林向愷說,FTA、零關稅乃至減稅措施都不會自動帶來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體質孱弱的台灣經濟真正需要的是徹底調養體質,亂服補藥只會適得其反加重病情。造成台灣經濟體質孱弱的原因,在於過去追求快速成長的策略係以犧牲長期經濟發展所需的關鍵要素為代價:基礎科研實力、公平分配、環境正義與社會團結,而這些要素無一不影響社會意識與國家認同的建立。未來在思考國家經濟戰略時,應該扣緊這些價值思維,以統整性觀點修補過去遭「掠奪-遷徙」模式破壞的社會肌理與經濟體系,整合已然支離破碎的各項公共政策,重新建構以「長期-紮根」為主軸的價值導向經濟體系,方能鞏固國家經貿自主性,維護國家主權與自由民主體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